春暖花開,又到了應屆大學生“找工作”的旺季。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洗禮,就業市場發生了哪些變化?
有招聘計劃的外企大幅增長
近日,上海市對外服務有限公司聯合云石管理咨詢公司,以上海10家高校的1175名應屆大學生和246家外商投資企業為調查對象,發布了《2010年上海應屆生外資企業就業市場供需狀況調查》。 約85%的參與調查外企表示,2010年會招聘應屆畢業生,這一比例比去年大幅上升35個百分點。其中,約六成有招聘計劃的外企,招聘應屆生的人數比去年有不同程度增長。
上海外服總經理嚴裕民認為,在經濟出現復蘇、回暖跡象形勢激勵下,大多數外企招聘應屆畢業生作為公司發展的人才儲備,而并未因金融危機打擊或經濟前景尚不完全明朗等原因放棄尋求優質人才、擴充實力的人才戰略。另一方面,從招聘力度上看,企業尚未完全恢復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大學生的就業形勢仍較為嚴峻。
調查顯示,在招聘人數較去年增長的六成外企中,約一半外企的增幅不足10%;在有招聘計劃的外企中,近四成的企業只將5%的名額分配給應屆大學生。這說明外企今年的招聘需求呈上升趨勢,就業信心開始恢復,但需求總數仍然有限,招聘方式也更加偏向謹慎和實用。
國企成大學生“最愛”
金融危機“大考”過后,中國經濟成功“保八”。其中,國有企業的穩定性以及在金融危機之后的強勢表現,已深層次影響到大學畢業生的擇業判斷。 調查顯示,應屆畢業生最希望進入的企業已由外企轉變為國企,人數接近四成,較去年上升近15個百分點;選擇外企的則減少10個百分點至36%;選擇民營企業的增加近6個百分點至7.67%;而由于招聘人數有限,選擇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就業的比例從去年的27%降至16%。
嚴裕民認為,這表明在金融危機之后,大學生對于企業和行業的判斷和選擇有了新的認識與想法。可喜的是,民營企業對應屆畢業生的吸引力正在逐漸增強,發展迅速的民營企業,為包括大學生在內的眾多年輕人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發展機會,并有望成為最重要的就業渠道之一。 “目前,在民營企業就業的人數已占全國就業人數的75%。應屆畢業生就業觀念的轉變,不僅有助于更好地實現就業與自身發展,也符合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嚴裕民說。
“本科生吃香”的背后是企業擇才更重技能
調查顯示,在同等情況下,73%的外企更愿意招聘有社會實踐經歷的應屆畢業生,專業仍是外企在招聘中一個較為重要的參考因素,對招聘人員的要求并不是單純的高學歷。恰恰相反,研究生、博士生的招聘需求遠不及本科畢業生。從上海的情況看,外企更傾向于招聘本科生,其次是大專生,職場并未呈現“學歷越高越受歡迎”的情況,只是在金融、咨詢、會計師、信息技術、制藥等對專業要求較高的行業,外企對研究生的需求量相對偏高一些。在上海外服市場營銷副總監徐忠看來,“本科生吃香”的背后,是企業非常明確的招聘觀,概括起來就是:相比學歷,更注重技能;相近背景下,更注重應聘者的社會實踐經歷。
“先就業后擇業”?
調查顯示,在當前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的形勢下,大部分應屆畢業生樹立了正確、積極的求職心態,如果長時間未能找到工作,只有3.56%的受調查大學生選擇待業在家,其余則通過各種方式與渠道謀求就業。其中,“降低要求先找一份工作”為主要想法,占62%;還有14%的應屆畢業生表示會把創業作為一種選擇,而去年的調查這一選項只有1.16%。這說明在政府陸續出臺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措施幫扶下,大學生自主創業信心提升,動力增強。 需要加以重視的是,不少應屆畢業生依然缺乏緊迫感。相關數據顯示,2010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為630萬人,比2009年增加19萬;上海將有16.8萬大學生畢業,比2009年增加1萬人;還有部分外地高校畢業生來上海尋找工作機會,加上歷年未就業的大學生及去年參加見習的大學生,依然面臨再次就業的問題。
“可以說,2010年應屆畢業生的就業形勢依然十分嚴峻,需要全社會謹慎對待,積極努力。‘先就業后擇業’的準備是需要的。”嚴裕民說。